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中醫學發展概況1
一、中醫學的起源1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立2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3
第二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4
一、整體觀念4
二、辨證論治6
第二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9
第一節陰陽學說9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9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10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11
第二節五行學說13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3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13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16
第三節氣一元論18
一、氣的基本概念18
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19
三、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20
第三章藏象學說23
第一節臟腑23
一、五臟24
附心包絡25
二、六腑35
三、奇恒之腑39
四、臟腑之間的關系41
第二節氣、血、津液49
一、氣49
二、血52
三、津液54
四、氣、血、津液的相互關系57
第四章病因病機59
第一節病因59
一、外感病因60
二、內傷病因63
三、病理產物性致病病因66
四、其他病因67
第二節病機67
一、邪正盛衰68
二、陰陽失調69
第五章診法70
第一節望診70
一、基本內容70
二、望舌76
第二節聞診81
一、聽聲音81
二、嗅氣味85
第三節問診86
一、問診的原則87
二、問診的方法87
三、問診的注意事項87
四、問診的主要內容87
第四節切診99
一、脈診99
二、按診110
第六章辨證113
第一節八綱辨證113
一、表里辨證114
附半表半里證115
二、寒熱辨證115
三、虛實辨證118
四、陰陽辨證122
第二節臟腑辨證125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125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128
三、脾與胃病辨證131
四、肝與膽病辨證135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139
六、臟腑兼病辨證142
第七章預防與治則147
第一節預防147
一、未病先防147
二、既病防變148
第二節治則149
一、治病求本149
二、扶正祛邪151
三、調整陰陽152
四、因時、因地、因人制宜152
附治療八法153
第八章中藥與方劑156
第一節中藥基本知識156
一、中藥的采收156
二、中藥的炮制157
三、中藥的儲藏158
四、中藥的性能159
五、中藥的用法160
六、常用中藥161
附中藥小故事165
第二節方劑167
一、方劑的組成原則167
二、方劑的變化規律167
三、常用劑型168
四、常用方劑168
第九章針灸推拿179
第一節經絡179
一、經絡的概念179
二、經絡的組成179
三、十二經脈的命名、走向、交接、分布規律以及表里關系、
流注次序180
四、經絡的作用183
第二節腧穴185
一、腧穴的分類185
二、腧穴的主治規律185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186
四、十四經脈及常用腧穴189
第三節針法與灸法215
一、針法215
二、灸法221
三、針灸治療224
第四節推拿228
一、推拿手法228
二、推拿治療239
第十章中醫與養生241
第一節概述241
第二節中醫養生的方法242
一、起居作息,順應自然242
二、鍛煉得法,暢順氣血242
三、調暢情志,臟腑安和243
四、經絡刺激,調節免疫243
五、飲食有節,調養脾胃244
第三節養生的禁忌245
一、傲不可長246
二、欲不可縱246
三、志不可滿246
四、樂不可極247
五、其他247
參考文獻248